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当“用工荒”成为习惯
文章来源: 2014-03-05


 本刊记者-赖松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一个习俗:出了正月十五,年才算过完。虽然国家法定正月初八正式上班,但因为应接不暇的节日,人们总感觉还在过节。而按照外出打工谋生的农民工的习惯,他们大多也会遵循传统,要等到过了正月十五才舍得告别家乡,陆续踏上返工的道路。
    这些千百年来沿袭下来的传统的确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但即便如此,也很难说清纺织服装行业近些年持续的“用工荒”问题是否和这些习俗有必然的关联。
    用工荒似乎已成为每年春节后一种习惯性爆发的问题,但往上追溯,会发现这个“习惯”养成的时间其实并不长。2008年应该算作这波“用工荒”问题的元年。当年,由于国际金融环境突变的影响,大概从七八月开始,沿海地区不少以外贸订单加工为主营业务的企业不得不压缩生产线,这直接导致很多工人提前返乡。
    随着我国政府职能机构针对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09年第二季度前后,那些早先受到影响的企业开始恢复元气,订单也慢慢多了起来。一边是恢复生产阶段的老需求,一边是新一轮“爆发式”增长下的新刺激,这些都使得沿海地区外贸加工型企业的用工问题逐渐凸显。伴随着一年一度的春节回家与节后返工的季节性迁徙,用工问题开始循环出现,并最终发展成所谓的“用工荒”。
    经过几年的探讨,社会各界在解决用工荒问题上可谓想尽了办法,然而,结果却收效甚微。可以肯定的是,用工荒的出现是多方原因造成的,世界经济形势、国家产业布局、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升级的客观需求等都是其主要成因。当然,用工荒也和农民工的薪资待遇、福利保障、幸福感提升有很大关联。
    近年来,在纺织服装行业内,随着原材料价格、能源供给、用工成本及环保压力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基地转移到成本压力较小的中西部地区,与此同时,这些企业在东部地区还会着力完善高端产品的生产线,提升其加工制造水平。这样一来,不仅可以缓解上述问题,还能让企业在实施转移的过程中实现更高层次的转型蜕变。
    另一方面,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调研结果显示,近年来持续的用工荒问题涉及的行业主要是纺织、服装、制鞋、电子、电器、眼镜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紧缺的工种大部分是普工,少部分是熟练工、技术工。因此,从紧缺流动的人群特点看,“荒”的那部分多是基础性的工种。试想,如果企业永远都在寻找这种来得快去得也快的“入门级工人”,自身的转型升级又从何谈起?一个不愿意积极适应宏观经济变革趋势的企业当然会遭遇生存的考验了。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